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务工作

社务工作范文精选

社务工作

社务工作范文第1篇

“政校合作模式”下社会工作实习的实践类型

社会工作实习是指学校有计划、有督导地组织学生到机构或社区中接受社会工作实务技能训练和价值观培养的过程。[2]社会工作是一个实务性、价值观极强的专业,要求有充足的实习时间来保证。以笔者所在的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习)、社会实践三个部分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安排共22周时间,其中基础实践安排包括公益劳动在第二学期共2周,认识实习在第三学期共2周,社会调查实践在第五学期共5周,专业实践(习)安排包括社区实习在第六学期共5周,社会工作实习在第七学期共5周,毕业实习在第八学期共3周,粗略统计一下,总的实习时间也保持在800小时以上。从实习时间来看,学生都有较充分的时间来完成实习任务,但是如此繁多的实习类型是否保证了实习的效果,是否达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要求却有待于考证。从实习内容来看,不同类型的实习是否保证了专业性、实务性也有待思考。“政校合作模式”下的社会工作实习的实践类型可以归纳为“良性互动型”“、政府安排型”“、机构摆布型”“、学生自主型”。

(一)“良性互动型”

从学生实习的单位或场所来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一般分布在官方机构和半官方机构,如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司法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福利院、劳教所、残联、社区服务中心等这些机构。应该说今天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尤其是在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背景下,恰恰是依托于这些机构在逐步逐层的开展,这也正好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机会,这也是“政校合作模式”形成的优质土壤。学生进入这些机构实习,既能触摸到中国社会工作开展的现实一线问题,又能服务于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或案主,在实习单位和学校有效协调的具体安排下,学生既能运用专业的方法“助人”,又能通过实习加强自身的专业训练实现“自助”。但凡是在社工专业理念的指导下,在实习机构的有限督导运行下,较为理想地开展的社会工作实习,笔者视其为“良性互动型”。

(二)“政府安排型”

在社会工作实习安排中,到与社会工作直接相关的各级民政部门实习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各级民政部门掌握着大量的社会工作服务的案主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但是,在这些机构实习的学生往往直接听命于政府机构的安排,扮演的角色不是社会工作者,而是机构或部门的一般工作人员,或者说是一般工作人员的勤杂助理。华农的一项调查也反映了这一点,过半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在实习中“时常”或“频繁”从事诸如“打字”、“抄写”等一些琐碎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此外,他们实习的内容还参与机构管理,实习内容往往远离了专业实习目的,致使他们很少能够运用到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很少有机会扮演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提高实务技能[3]。

(三)“机构摆布型”

自2009年10月,民政部下发的《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指出“,鼓励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依托专业资源创办民办社工机构”,随后,上海、深圳、广州等地高校教师创办的民办社工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很多高校和民办社工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实习关系。但是,随着成立的社工机构日渐增多,机构本身也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到机构实习的学生也任其机构随意摆布,甚至有些机构以营利为目的,无偿使用在校社工专业实习生,美其名曰“实习”,打着民非的旗子干着营利勾当,这种“走穴”直接影响了实习学生的专业认同,彻底损害了社工的形象,也玷污了社工事业。

(四)“学生自主型”

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很大一部分因为要直接面对服务对象,所以要求学生直接进入社区。一般来看,实习的学生主要分散安排在各社区居委会,至于具体工作的开展没有统一的要求,要么学生根据居委会的工作和要求来进行实习,要么居委会撒手放权让学生自己根据需求进行实习。因为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认知的差异,使得学生的自主实习成了自觉不自觉的“社区漫步”,致使社会工作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从目前社会工作实习来看,直接制约实习专业性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资源筹集和服务提供这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制于实习经费,学校方面因课程设置等导致能够补贴给实习学生、实习机构和实习督导的费用是“基本空白”,实习机构方面也基本没有相应的实习工作经费的保障,期望得到的是“义工”般的实习服务。另一方面专业服务提供上,实习学生受制于实践经验,在缺乏专业督导的状况下服务质量很难保证,更进一步说,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认同度低的状态下,实习学生在实习机构有“放羊”或“打杂”的状态。[4]正是这两方面的不断角力,社会工作实习但从其实习方式上来看就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越加陷入“恶性循环”。

社会工作实习的“合作”困境及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依然未能真正转变,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依然严重。社会工作实习在“政校合作”的推进过程中问题重重,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习督导的缺失或者不到位、社工机构的包揽或“走穴”、目标与需求的不匹配等。

(一)实习督导的缺失或者不到位

社会工作实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配以督导的学习过程。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是社会工作实习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督导人员有计划的安排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学习如何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与技巧转化到为社会成员提供实际的服务中去。在这里,督导是保证实习有效进行的手段[5]。但是,就目前的社工作实习督导来看,基本是由社工专业教师来担任的,社工专业教师普遍具备理论知识,但缺乏实务经验,很多实务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同时,由于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进行实际督导,很多只停留在检查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层面。而实习机构的督导往往缺乏社工理论知识而不能达到实习计划要求,部分实习学生成为机构“打杂”“、跑腿”的“办事员”,这恰恰与社区实习目标相去甚远。实际上,保证督导时间是实现督导教育性、支持性功能的一项重要条件[6]。有些高校现在也积极探索聘用实习机构人员担任实习督导,但是如民政部门、司法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社区服务中心等这些机构更多的是行政化执行机构,缺乏专业性培养模式和机制,机构工作人员并不能担当社会工作督导的角色[7]。

(二)社工机构的包揽或“走穴”

民办社工机构是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有效整合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的重要渠道,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阵地。但是,很多专业性社会服务机构本身的成长也还处于较幼稚、较简单的初创期,专业化与职业化水平不高,回应复杂社会服务需求的能力较弱,一时无法完全承担起行政体系转移出来的管理与服务责任,并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对行政体制的依附性生存状态[8]。以B市CZ社工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兼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办公室,系内所有社会工作实习均由中心统一安排,且不论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组织的复杂关系,但因为该中心是该校和区民政局共同培育的民办机构,其中诸多的行政因素直接左右或影响着实习工作的安排,学生的实习直接服务于该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示范工作,两个学期甚至三个学期的实习压缩到一个月里来完成,实习的外在效果尽管显著,但是学生的实习所得并不理想。

(三)实习目标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

从目前的实习安排来看,社会工作实习单位大多较为对口,但是实习内容却不对口,也就是说实习目标与社会的需求不匹配。大多数社会工作实习单位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机构,一类是以政府有关部门和公办社会服务机构,这一大类明显具有社会工作性质,如区民政局、区社区服务中心、市社会福利院、少年宫、老年公寓、区县各街道、居民委员会等社区服务机构。另一类是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如祥和养老院、CZ社会工作服务中心、DY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学生的实习目标在于通过专业性督导,自觉整合课堂上的理论架构与实地工作经验,透过模塑技术的运用,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立能力和助人实务技巧。而目前的社会需求确是要让不谙世事的学生解决极为棘手的问题,比如直接提供资金支持、资源支付等等。要更好地将社会工作实习落到实处,不同课程实习环节与总体实习层次的有效协调是专业实习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制度性要求。实习课程体系中多层面、形式的有机结合,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各阶段目标的有效衔接成为当前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亟须解决的难题。从认知实习、机构见习,到专业实习,这些过程如何指导和掌控,不仅是实习者面临的困难,也是实习管理者必须把握的重点问题[9]。

规范社会工作实习的路径选择

要摆脱社会工作实习的困境,就务必要规范社会工作实习的运转。规范社会工作实习可从实习督导体系的建立与健全、实习评估机制的创设与规范、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标准化建设、社会工作研究的介入等“内外兼修”的方面努力。

(一)内在实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实习督导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为了保证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质量得到切实提高,就需要大力加强实习督导工作,建立健全实习督导体系。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称“,督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传统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把社会工作知识和技术,由训练有素的社会工作者传授给新的社会工作者或实习生”[10]。很显然,社会工作督导是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一种基本方法和手段,督导是确保专业实习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督导指导下的实习是使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转变为高素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学习途径,督导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专业价值观的形成。从目前研究来看,联合督导不失为一种较为可行也值得推广的督导形。它是由社工院系与同城、跨地或跨境的专业机构签订正式实习协议,安排或派遣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到机构、社区实习,并由社工院系与专业机构共同为学生提供集中实习训练和实习督导,从而将学院督导与机构督导结合起来形成合力,进而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将课堂习得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应用于实践,并将专业价值与个人价值进行整合[11]。只有将实习督导工作作为一项制度性的安排,才可以克服督导缺失或不到位带来的社工机构“走穴”和实习“放羊”困境。

2.实习评估机制的创设与规范

完整有效且科学的实习评估机制的缺失,评估标准的不确定和随意性,这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也影响着社会工作实习目标的实现。在整个实习环节中,实习评估机制的创设与规范,无疑是促进社会工作实习效果的有效动力。实习评估机制的创设可以从目标评估和过程评估两条线上予以考虑。通过目标评估,重在考察学生专业知能的训练和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的社区实习目标是否达到。通过过程评估,可以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以期在后面的专业学习和社区实践中弥补不足之处,同时要对学生的进步、成绩和教师的教学和督导予以反馈。在这个意义上,实习评估的目标并非只是给学生一个分数,而是要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一个反思和重建的机会。[6]社会工作实习评估机制的规范化运作可以从评估方式、评估指标、评估范围等方面来加以考量。实习评估方式主要有定性考评和量化考核两种,定性考评主要结合评估范围来展开。就实习评估的范围来讲,整个评估过程要参照谁的反馈、谁的意见,一般来讲,实践评估老师、机构督导、服务使用者和照顾者、大学指导老师、机构督导其他专业人员、机构同事、其他机构专业人员等应该进入实习评估的范围。学生应从以下方面收集数据证明自己实习的成效,包括来往信件、个案记录、报告、小组会议记录、同事的反馈、实践的观察记录、督导记录、服务使用者和照顾者的反馈、记录、日记等都可以作为评估证据[12]。量化考核主要围绕评估指标来细化,实习评估指标可以参照以下指标来具体操作化测量,包括理论的系统化成熟程度,专业权威性的确立程度,被社区民众的认可程度,专业伦理守则的完善及被遵从程度,专业文化的构建及影响程度,等等。

(二)外在实习环境的营建与改善

1.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标准化建设

2010年4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社会工作人才列为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并列的第六类人才,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工作人才在国家人才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2011年11月8日,中组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纲领。2012年4月26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9个部门和群团组织联合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社会工作标准体系研究,建立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工作标准体系。到2020年建立200个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1000个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和2000个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社区,引导和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扩大社会工作服务覆盖面[13]。可以说,社会工作的发展正处于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氛围中,但是,社会工作标准化建设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标准化建设依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既要不断探索总结,更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工作标准化建设包括社会工作分类与代码、社会工作基本术语、社会工作档案管理通用技术、社会工作者保密要求、个案工作方法通用标准、小组工作方法通用标准、社区工作方法通用标准、社会工作督导通用标准、社会工作效果评估通用标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标准、社会工作继续教育机构标准等。社会工作标准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人们对社会工作这一专业的认知度,同时也可以提升人们对这一职业的认同度。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标准化建设随着这几年试点和示范的推进,已经总结了不少经验,但是我国嵌入式的社会工作专业化依然任重道远。嵌入式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就是在政府行政体系对主要社会资源垄断性控制的局面没有完全打破,社会福利服务的提供仍然由组织体系相对完备的政府机构及其所属事业单位来完成的情况下,发展社会工作所能做出的历史与现实的选择[8]。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管理,加快制定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政策措施,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等等,这都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标准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科学高效的标准化建设,才能为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创设充满希望而又理想的环境,才能铺平社会工作在中国真正本土化的道路。

社务工作范文第2篇

新兴民办社工机构管理不够成熟

(一)管理理念匮乏

根据笔者的观察,目前,大部分社会工作机构缺乏有效的机构管理经验。在机构管理方面,Y机构开始是通过全机构工作人员开会讨论,根据广泛民主意见进行管理,支持机构的运作。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试行,最终逐渐演变成由管理者的个人意志来操控。由于管理者比较注重服务效率,因此,机构对服务理念、机构建设意义、服务指标等关注比较多,而对机构管理建设方面则显得的很慢热,一直都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出炉。例如,关于机构如何安排员工如何安排每周的休息时间这一决定,在刚开始的一个半月内进行了四次调整,导致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缺乏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在没有经过思考的情况下又充分发挥民主权而产生的结果。如果没有成熟的管理理念来支持机构管理,那Y机构将会继续这样重复无效率的工作。

(二)机构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

无论是哪一个行业,作为管理者不仅仅要求其有很好的管理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求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社工领域也是如此,在决断上要有能力果敢的给出正确的判断。Y机构现在面临的一个难题在于管理层面经验不足,冗长复杂的会议、再三反复的决断,循环往复。作为一名统筹者,在要求高效率的同时,自身却做着与目标相悖之事,并且在众多社会角色当中难以做好角色之间的转换,经常混为一谈。作为管理者,应跳脱出宏观操作,深入到每个子领域中,走在计划的前线。而且Y机构的深入仅仅建立于表面,没有真的如一线的社工那样身临其境,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只是仰仗自身所谓的“经验之谈”。要求员工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服务对象的需求,自己却停滞不前,用历史来督导当下,在现实与想象的矛盾中,服务停滞不前。在社会工作机构中,最高领导人多有几重社会角色加诸一身的情况,如何平衡角色之间的关系,划分清楚每个角色的责任是管理好机构的决定性因素。

(三)“近亲繁殖”的员工结构阻碍机构科学管理

在广州、深圳地区,高校教师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相对较多,社会工作发展较好,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有巨大需求量。因此,部分高校教师为节约招聘成本,就直接录用本校社工专业的学生,或者以毕业实习的身份安排学生到机构实习。以Y机构为例,其下的X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里有13名工作人员,其中有6名是来自同一所学校(机构总干事为其老师),占据了专业成员的67%,L机构依仗高校背景成立,招聘的员工绝大多数都是这个高校的毕业生,此类情形并非特殊情况,如此人员结构对机构的发展有很多不利之处。首先,在管理方面。总干事是高校教师,在这种环境下,多数员工都是总干事的学生,而在工作场所,总干事则不能很好的转换角色,还是以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对机构进行管理,学生也很难跳脱出“学生———老师”角色圈,影响学生适应“学生———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其次,在员工关系方面。工作时容易出现小团体,形成小团体工作氛围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是当事人,因为,不属于这个圈子里的其他地区或者院校毕业的员工的在潜意识里对小团体现象形成了默认的心态,认为理想当然,影响机构员工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机构服务与机构发展。

机构标准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足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重心就是提供专业服务,Y机构对于员工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要求。通过观察发现,机构呈现力不从心的发展状态,严肃的专业态度与机构现实情况有很大矛盾,机构对于服务应该有很明确的计划,而事实却是一群没有经验的年轻群体自导自演,下面分析Y机构两点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机构服务资料记录及归档缺乏标准

文字资料收集是对机构提供过的服务的历史见证,当下广州的各家庭综合服务机构都会接受相关部门安排的中期评估和年终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决定下一年是否继续为此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其发展,其中机构中整理归纳的服务资料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几个月的实践后发现,Y机构对于如此重要的环节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首先,在服务的过程中,从接案到最后结案过程中没有针对每个环节提出相应的材料规范,多数情况只用服务过程中的策划书作为文字记录,但是活动策划书存在过度注重细节及缺少服务跟踪心得等诸多不足。其次,Y机构在服务过程中很大精力集中于策划书的撰写,然后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反复进行讨论和修改。笔者并不是认为活动策划书不应该得到这样的重视,而是觉得过犹不及,在反复的讨论加大了工作人员文书工作量,而且这些文书资料最后还不能涵盖机构所需要文字资料的所有部分。与此同时,机构的领导层给员工灌输了一个越详尽越好的理念,最后导致写策划书就成了一个文字的堆积,这种现象并不利于形成专业精炼的服务流程。

(二)质量评估机制不完善

社会工作是一个服务性行业,每个领域都有一套从接案到结案的服务系统。所以在服务各个环节都必须进行质量评估,因此建立一个合适的评估机制就是社会工作领域要积极筹备的项目。目前,除了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外,社工机构自身也会建立一套评估系统来检测机构的日常服务。在Y机构,机构服务评估由机构、服务对象、第三方力量共同完成,这个评估体系中的第三方人员,定义比较模糊,有时由与机构有直接合作关系的当地政府部门人员构成(多数为此情况),另外也邀请社工学者或境外相关领域专家来承担第三方评估角色。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人员对于社会工作没有深刻的理解,对于社会工作是什么?或者怎样做才叫专业没有清晰的概念,政府人员重视的还是眼下对硬性指标的回应,而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循序渐进的服务效果在他们看来则显得成效太慢。在政府部门的监督之下,经过几个月的发展,机构员工越发的困惑。机构的业务重心逐渐向政府转移,和政府接触过于密切。这对于民办社工机构的自主发展非常不利,如果不掌握好两者的合作尺度,则会影响机构的独立性发展。

社会各界对机构认识及认同度不高

(一)政府部门对机构的社会角色定位不当

广州市于2011年全面启动家庭综合服务机构的建设,并且确定了尽量每一个成熟的街道都要在2012年之前配一个家庭服务机构的目标。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很多新的机构陆续成立,这时政府面临如何实现对众多机构的有效管理。首先,竞标方面。Y机构竞争标书中预定的服务目标偏离了当地实际需求,而更多的是被政府的服务目标所左右,机构员工则是以此为依据,安排机构的服务项目与内容。在机构开会讨论时得出这样的指标是不合实际情况,却得到及时的修正,这为年终评估埋下了隐患。机构的服务应该坚持以服务对象为本,服务的内容与项目要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机构则可以在政府的重点服务领域中选择及探索适合机构特点、特色的服务内容,保证机构专业服务素质。其次,在资料共享方面。Y机构过于以政府的要求为重,资料会毫无保留的与相关部门共享,这却违背了社工的保密原则,这也是影响服务对象来机构求助的障碍之一。或许这正是社会工作发展不成熟的表现,社工有工作守则,但守则需要社会工作者的践行才能发挥其作用。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不是政府旗下的工作部门,因此,政府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机构性质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工作机构社会角色的定位和服务对象对机构的认识。

(二)服务对象对机构的认同度不高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民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在社会管理层级之间,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立足于社会的最底层,所以机构的服务对象都是从最底层的人民开始,帮助他们解决当下最急迫的问题。要让机构的服务能够正常进行,就必须得到当地人民的认可,这样服务才能够拓展出去,形成一定的影响。Y机构所服务的地区处于农转居的特殊转型时期,由于城市化,服务地区逐渐转变成了城郊,村民转为社区居民,其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其精神文化需求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对于社会工作与他们的关系也不清楚,甚至更多的是没听说过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存在。Y机构为了打破僵局,首先向外推出一些常规性活动的同时也提供适合周边居民需要的免费服务,在“免费”的名义之下,带来了很多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在接受到相关服务信息宣传资料的居民有多种反应,开始是不相信会有“这么好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又或者接受了免费服务之后出现不珍惜的情况,原因是“便宜没好货”更何况是没有要钱的产品。对于比较受欢迎的资源,则出现强占资源不愿共享的现象,产生“不用白不用”的心理。服务对象还没有形成公共资源需要共同爱护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于机构存在的意义理解不足,因此,想要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可,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漫长过程。

社务工作范文第3篇

在我国虽然有学校社会工作之实,但学校社会工作仍然为多数人所不知。特别是作为学校的掌权者———校长们所不知。在学校的发展规划、政策规章制定中,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位模糊,致使学校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被学校轻视甚至是忽视。同时,学校社会工作本身也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其试行之初,原本是作为“德育工作的补充”。众所周知,在中国学校中,肩负德育工作的组织有很多,比如党团工作、心理辅导工作等等。其实这些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着交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独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就有可能与现有的肩负德育工作的工作部门相雷同,造成机构重复设置和资源浪费等。正是这杂乱如麻的关系,要使学校社会工作在学校的构架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变得极为困难。

就我国大陆地区情况而言,学校社会工作极难被纳入到学校岗位体系。因为我们虽然没有明确学校社会工作的提法和做法,但实际上有很多专业性的岗位在充当着学校社会工作的角色。比如现有高校基本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岗位,很难说心理咨询岗就不能做原本应由学校社会工作岗做的工作。而现实的情况也存在着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相混淆的情形。在我国教育界,很多人都认为学校社会工作其实就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简单重复,既然已经有心理辅导岗的存在,而且运行得也还不错,那么就没有必要设置学校社会工作岗。这种观点乍看是有道理的,但是其混淆了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的角色定位。从社会工作和心理学的理论渊源来讲,心理学对早期的学校社会工作有着重大影响,其为学校社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社会工作的许多治疗方法都是从心理学的发展而来。从公共方式上看,社会工作主要有三种方式: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而心理辅导的方式也有三种,与社会工作方式极为相似,分别是:个案辅导、小组活动和团体活动。尽管二者极为相似,但是二者还有重要的差别:心理辅导工作注重“人的本题”,而学校社会工作则注重“人在情境中”,这是二者的根本差异。学校社会工作者缺乏专业性其实我国现有的高校社会工作者组成是一个大杂烩,绝大多数人没有社工专业背景。因为对学校社会工作的不重视,社会上普遍认为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进入门槛很低甚至没有门槛。这样就有很多非“科班出身”的进入到社会工作者的队伍中去。还有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待遇很低,专业的人士又不想进去。最终的结果就是,专业的优质人才不想去做社工;外行的劣质人才不得已去做社工。在这种情况下,想使学校社会工作有一个很大的进步或者提升,基本是不可能的。

(一)在校内增设专职高校社会工作者

既然学校社会工作者有其角色的特殊性,高校必须重视学校社会工作。让学校社会工作者的配备也具有一定素质,而不是任何人都可替代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一项工作要想得以顺利的开展,就必须有一支专业的团队。根据我国目前高校社会工作试点实践的情况来看,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校社会工作者队伍是我们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重视运用心理咨询技术

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很多人将高校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等同于高校社会工作。虽然学校心理咨询活动在解决学生问题时,也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它同学校社会工作仍然存在根本的区别。心理咨询关注的是当事人此时此刻的心理感受,它会使用各种技巧帮助当事人缓解这种心情,但它不会去关注究竟什么样的环境使得当事人发生这样的问题,更不会对这一环境加以分析和改造。它们的区别如下。(见表1)当前,我国多数高等院校均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只是名称各异。有称心理辅导室、心理聊天室、心语室等。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功能,同时要求心理咨询老师学习和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技巧、原则。尤其是像个别化原则、接纳原则、理解关怀原则、案主自决原则等对于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甚大。另外,学校辅导员应学习和掌握这两种技术,以便在学生工作中能提高效率,增强效果。也就是说开展高校社会工作,应与学校领域的其他专业机构和人员,尤其是学校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等共同组成团队,为学生提供服务(如图1)。因为他们的服务对象和工作目标具有一致性。

(三)学校社会工作与家庭社会工作相结合

社务工作范文第4篇

今天,县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县供销社工作会议,主要是传达省供销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县*年供销社工作,部署今后工作任务。刚才,我们观看了我县成功兴办农资专业合作社的宣传片,凤安供销社钟庆华主任和风安、龙窝农资专业合作社张茂光、叶泳祥主任先后作了工作经验介绍,相信对大家都有所启发;县工商局郑瑜东副局长从做好农资经营,加强农资打假的角度,就如何支持供销社的改革发展作了发言,讲得很好、很实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县供销联社欧阳添发主任对省供销社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总结了今年工作,明确了供销社改革发展目标,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部署,讲得很到位、很中肯,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我表示赞同,希望大家今后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推动我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和发展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必须充分认清形势,增强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为供销社事业奋斗的信心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县供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县供销系统从保稳定、抓改革、促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进取,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克服各方面的不利因素,为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主要表现在主营项目效益明显,社内改革成效突出,社务管理不断加强。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县供销联社下属企业中,除烟花爆竹公司、水产公司、龙窝和瓦溪供销社4个企业经营较好外,其余企业仍是“空壳社”,仍有15个企业没有办公场所,成为只有一个人、一个牌子、一个印子的“三个一”企业,相当部分企业还或多或少存在诸如债务等问题,有的甚至到了濒临瘫痪倒闭的状态,供销系统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尽管当前我县供销系统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但从东莞、蕉岭、惠阳等地供销社以及我们近年来的实践来看,供销系统仍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看到自己的优势,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联社高度重视供销社的工作,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召开供销社工作会议,把供销社改革当作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供销社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农民对供销社仍有浓厚的感情,供销社只要改革发展方向正确,在广阔的农村市场还是大有作为的;三是供销社组织体系完整,营销网络仍然健全,仍有一支熟悉农村市场营销经验的队伍。当前,全国各地的供销社通过体制创新,供销社焕发出新的活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三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因此,我们既要充分认清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改革发展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又要充分认识自己拥有的优势,树立为供销社事业奋斗的信心,勇于迎难而上,敢于开拓创新,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全力推进我县供销社的改革发展。

二、必须坚持合作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为农服务的宗旨,真心实意维护和实现好农民的利益

供销社本身就是一个合作经济组织,过去把它变成大集体,或者变成官办,脱离了农民,失去了活力。但是,供销社在国家扶持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资产,培养了一批熟悉农村市场的经营者,在县城和村镇拥有较为完善的为农服务经营网络,因此必须利用好供销社现有资源,建设农村现代物流经营服务网络,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销社如何加快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合作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真心实意维护和实现好农民的利益。供销社要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发动和组织农民,把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拉长农业产业链,建立健全与农民利益相关的联结机制,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才是供销社的优势所在,是供销社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生命力所在,也是党和政府为什么重视供销社、支持供销社的原因所在。供销社几十年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与“三农”结合得紧、服务得好,农民就会紧紧依靠你、支持你、拥护你,供销社就能健康发展,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反之,供销合作事业就会遇到挫折。当前,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三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三农”市场将会越来越大,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市场建设将越来越迫切。供销社今后要重点发展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农村日用消费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主导产业及其经营服务网络。特别是当前农资市场良莠不齐、农产品流通水平较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供销社要利用自身优势,做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助手,同时也可以使自身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必须以创新为动力,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

形势的发展一日千里。供销社要前进,要发展,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做好为农服务工作,就必须创新。要按照省委欧广源副书记去年在“台山会议”上提出的创新思想观念、创新经营管理、创新企业体制和创新经营机制的“四个创新”要求,坚决抛弃那些旧思想、旧观念,确立“有为才有位”、“早改革早主动”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和开拓创新的观念,形成一种创业的思想、发展的意识和有所作为的信念。

要搞活供销社必须在体制和机制上寻求突破。今年以来这项工作已得到了突破,创办了2个农资专业合作社。但从总体上看,全县还未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社有企业经营能力弱、经营效益差、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基层社“一包”了之,“一租”了之的状况和软、弱、散的问题还比较普遍。体制和机制创新是供销社的唯一出路,要从供销社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创新思想观念,扎实推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社有企业改革要大力推行股份制、合作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对基层社要新建和改造并举,通过重点办好专业合作社,来改造基层社,实现经营机制创新。要继续改革人事、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起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激励约束机制,把社有企业和基层社办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

四、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做强做大供销社

供销社是为农服务的经济组织,因此,对现有经营较好的基层社和以后通过新建或改造的基层社,要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第一,要发展壮大集体资产。社有集体资产是供销社开展为农服务的基础,也是供销社生存的基础。要完善社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确保改革中集体资产不流失,做到资产保值增值。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化解债务,盘活有效资产,并在发展中不断增加社有资产。

第二,要发展现代物流方式,提高经营管理现代化水平。要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业态,适应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要大力发展直营连锁、加盟连锁等经营方式,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高流通效率。积极运用总经销、总、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尽快提高供销社的经营现代化水平。

第三,要以诚为本,打造供销品牌。供销社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在广大农村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过去,农民认可供销社,信任供销社,从某种意义上讲,供销社就等同于诚信,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无形资产。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笔资产,重新打响供销品牌。要在社有企业、基层社、专业合作社及所有经营服务网点,以统一形象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质量标准为重点,打造供销社遍布城乡的网络服务品牌;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以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农村日用消费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在经营的规模、数量和覆盖面上树立供销社农村市场流通主体的新形象;在综合经营服务中,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契机,在市场上、企业间、“三农”中培育供销社的新品牌。

五、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强供销社人才队伍建设

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供销社改革的成败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销社成员素质的高低。供销社要从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重点解决好供销社人才进不来的问题。要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培养、引进和使用各类人才。建立健全一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使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为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各级供销社领导班子要忠诚于合作事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讲奉献,讲奋斗,讲廉政,克己奉公。现在供销社的困难还比较多,但有些供销社有的同志却“脚踏两条船”,一边在供销社混日子,一边为自己搞经营,集体的事业日落西山,自己的财富却蒸蒸日上,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六、必须注意处理好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供销社的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问题比较多,各种矛盾都有可能出现,如职工分流安置、社会养老金、医保金等问题,处理不当,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对无固定资产、无流动资金、无经营业务的“三无”企业要逐步进行关闭停业。在实施关闭停业时,要做好宣传发动和细致的思想工作,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及时了解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化解各种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要坚决处理,确保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确保社会的稳定。同时,要坚持“条件成熟一个,兴办组建一个”的原则,对具备兴办组建供销社、合作社、走镇经营配送中心的地方,要逐步兴办组建。今年兴办的凤安、龙窝农资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我县供销社改革发展的亮点,我们要在巩固现有农资专业合作社、促其发展壮大的基础上,着力抓好新近创办的古竹蔬菜基地的生产经营,把它逐步办成蔬菜专业合作社,使之形成新的亮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希望这样的亮点越来越多、越来越亮,让我县的供销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社务工作范文第5篇

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是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团结拼搏,改革创新,快速发展的五年。经过系统上下的艰苦努力,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圆满完成了政府目标任务。5年来,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市委、市人民政府下达的各项经济工作目标任务,累计实现销售总额3064.3亿元,利税总额236.9亿元,利润总额152.7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地完成了政府委托的化肥、棉花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储备任务;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经济秩序整顿,狠抓农资、棉花专项打假及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管理,发挥了主渠道作用。

(二)探索提升了为农服务功能。积极抓住“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的机遇,从开办日用品超市直营店到建设网络,从建设县级配送中心到建设村级便民店,从单一的商品经营到建设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从农村生活日用品、农资供应延伸到农业生产领域,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建设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探索推进农村融资服务体系,农村流通体系基本得到恢复,服务功能得到增强。全市供销社共建成日用品配送中心4处,在乡镇开办日用品超市62处,村级便民店2515处,全国供销总社新合作公司、省社联拓超市有限公司落户滨州;建成县级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6处,乡镇级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132处,村级便民店1179处;探索推进信用合作,邹平县社资金互助融资近五亿元、惠民县社建立了注册资本1000万元的信用担保公司;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44个,入社农户16986户;发展良种棉繁育基地14000亩,在新疆建设良种棉基地10000亩,所培育良种500吨已被新疆生产基地和兵团全部订购;建立冬枣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亩,带动了周边5万亩冬枣标准化生产,“农超对接”购销冬枣4000万斤;已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42处。

(三)基层供销社建设有了新的进展。为了推进基层供销社的改革发展,市供销社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基层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意见》。各县区供销社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订了实施方案,并确定了试点单位,基层供销社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全市绝大多数基层供销社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开始转换,网点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巩固了供销合作社为“三农”服务的前沿阵地。

(四)社办工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面对“十一五”期间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供销社积极应对,围绕棉花及棉副产品、棉纺织印染产业链和浸出制油、油脂精炼产业链,继续大力实施“以工强社”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管理,积极壮大骨干企业,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社有企业保持了健康、稳定的态势。特别是邹平县社变困难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各项工程建设快速推进。魏桥创业集团、渤海油脂公司、德利集团、双桥化工集团、农兴种业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蓬勃兴起。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工业企业拥有6个中国名牌、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尤其是魏桥的棉纱棉布、渤海油脂的色拉油和农兴公司的惠农牌棉种全国闻名。5年来,全市供销社工业企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77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29亿元,实现利润142.9亿元,出口创汇43.9亿美元。

全市供销社“十一五”期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一是解放思想程度不够,有的干部更新观念、科学发展、干事创业的意识不强,工作缺乏主动性,仍然存在等靠思想。二是各县区农村新型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存在差异,发展不平衡。三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供销社历史遗留问题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不稳定因素越来越突出,保持系统稳定仍然是第一要务,影响了各县区领导班子的精力。

二、“十二五”时期供销合作社发展改革面临的环境与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当前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任务,这将为供销社的改革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宏观经济发展环境明显好转。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党和国家积极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促民生的政策效应日益明显,宏观经济形势将继续回升向好;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展服务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措施,都为供销社加快发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启动农村消费,大力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省政府和市政府具体贯彻实施国务院40号文件的意见出台,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

(二)供销合作社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国务院40号、省政府31号、市政府85号文件为标志,供销社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务院40号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要求切实加大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为供销合作社加快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全市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发展定位,建设经营性与服务性相结合的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推进“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建设的工作重点,符合国务院40号文件要求,符合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了供销社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党和政府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样的重大课题,对供销社赋予新的任务,寄予新的期望,是看到了供销社发挥的实际作用,是对供销社网络资源的高度重视,是对供销社独特价值的充分肯定。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已经开创的事业,供销社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崭新的发展格局。

(三)蓬勃发展的农村市场为供销合作社加快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我国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村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从中央到地方都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农业、农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着眼于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机遇挑战,“三农”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中央和省里将会继续出台一些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农村需求的政策措施,资源要素加速向农村配置,为供销社开拓农村市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四)供销合作社有一个难得的良好发展氛围。近年来,全省系统经过坚持不懈的改革发展,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经济实力明显提升,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已经步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发挥供销社在新农村建设和搞活农村流通中的作用,为我市供销社加快发展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级社之间沟通联系更加紧密,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系统上下加快推进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区域环境为供销合作社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位于环渤海经济带的中心,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从用地制度给予倾斜、支持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等多方面出台利好政策。同时又是济南都市圈、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范畴的交汇处,区域概念的统筹和复合发展,将促进滨州交通枢纽地位的强化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区域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

但是,我们还要充分看到经济形势中不利的方面。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尚需继续巩固。金融危机对供销社系统的影响仍在继续,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存在,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需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密切关注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因时而动,动静不失其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在统筹城乡、搞活流通、扩大内需中主动作为,加快发展,开启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三、“十二五”时期供销合作社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40号、省政府31号、市政府85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构建新型现代农村流通网络;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实行开放办社,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结成真正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供销合作事业的全面提升和整体跨越。

基本原则:

1、坚持合作制的原则。合作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尤其是在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帮助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素质、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供销合作社必须坚定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建立赢利为民,让利于民,返利富民的机制,在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合作制的理论与实践,真正体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

2、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供销合作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供销合作社只有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农民的利益连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及时周到、安全可靠的服务,与农民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才能在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通过发展壮大自己,更好地为“三农”服好务,真正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农民的利益。

3、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供销合作社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肩负的使命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要坚持做到社、企全面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功能完善和供销合作社经营业务发展共同提高;改革、发展和稳定统一协调;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真正实现供销合作社和谐、可持续发展。

4、坚持城乡统筹的方针。供销社的改革发展,为农服务的一切举措,都必须立足农村,面向市场,依靠市场机制,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促进农村资源,产品结构向适应市场需求的目标转移和调整,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使供销社的经济活动更加适应市场变化,追求更大的效率和效益,使农民受益,企业增效,资产增值,社员和职工增收。

5、坚持开放办社的方向。广泛吸收和引进社会资源、企业、组织和个人,参与供销社为农服务的事业,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技术和方法,敞开大门,把社会各种可利用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与资源,充分地发掘、吸纳、整合到供销事业中来,壮大供销社队伍,增强供销社实力,扩大供销社影响,使供销社的组织网络和经营资源为广大农民所用。重点是按照高标准建设设施的要求,认真选择一批促进供销事业发展的重大支撑项目,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向其倾斜,以重大支撑项目为龙头,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网络,促进全市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网络的提升。

6、坚持联合发展,新建和改造并举的路子。联合发展是新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参与市场经营的战略选择。要创新思路,放眼全局,以资本、技术、劳动和品牌为纽带,通过市场运作,推进系统内外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实现由传统“竞争”到新型“竞合”的转变,以规模优势和联合优势提高供销合作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新建与改造并举,以新建为主,因地制宜、分类改造、扩大并夯实供销合作社的基层组织基础。

主要目标:

(一)销售(营业)收入:年完成764.4亿元,到年力争达到1077.5亿元。

(二)利润总额:年完成28.5亿元,到年力争达到41.5亿元。

(三)上缴国家财政总额:年完成23.2亿元,到年力争达到45.2亿元。

(四)工业产值:年完成701亿元,到年力争达到1226亿元。

四、“十二五”时期供销合作社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与主要措施

(一)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强力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在繁荣农村市场上有所作为。利用五年时间,在全系统构建完善农资、烟花爆竹、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五大营销网络体系,全面提升供销社在农村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通过调整资产结构、拓宽服务领域、建立利益连接机制,构建既立足企业实际又较为统一的网络与产权、组织与机构、经营与管理模式,尽快在全市建立起农民用得上、信得过、靠得住的为农服务载体。“十二五”期间,各县区供销社要建成烟花爆竹、日用消费品、农资三大商品配送中心和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大胆探索其它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新途径。

(二)突出重点,着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发挥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助农增收的作用。通过改革、重组、引进、联合和开拓经营,在骨干行业中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型、商贸流通型、市场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并争创精品、名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对现有的龙头企业要精心培育,做大做强,真正发挥其在促进农业区域布局、农产品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积极作用。积极争取项目,迅速落实措施,尽快论证立项上马实施。

(三)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助农增收富民强社。全市供销社要充分利用原有的网络优势,急政府所急,尽供销社所能,办农民之事,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大力兴办、领办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坚持质量效益并重原则,做好专业合作社的领办、新建工作。要重点围绕农副土特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发展新的行业协会,引领专业协会逐步走向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为农村商品流通提供一个更高层次、更广阔的公共服务平台。要植根农村,切实践行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在服务中与农民连心,在经营中与农民连利,在为三农服务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积极促进市场体系建设,为农民进市场提供桥梁和载体。结合全市市场体系建设和小城镇建设,逐步在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农村集镇建设一批农产品市场、在县以上的中心城市建立大中型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和专业市场、综合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功能,扩大规模,增强辐射能力,形成以市县批发市场为骨干、大中城市批发市场为中心、综合超市合理配置,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市场流通体制。通过加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协会的联系,广泛提供信息、科技、加工、销售等服务,推动农产品种优良化,种植规模化、商品标准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并通过完善市场检测机制,保证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推动绿色、无公害农业发展。

(五)进一步深化体制创新,完成社属企业改革重任。全面推行以社属企业改制和基层社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积极探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改制方式,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以产权为纽带,构筑全资、控股、参股、合作的组织框架;以主要商品经营和培育骨干企业为重点,以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为手段,建立社有资产进退机制;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为标志,构筑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改革,使之更好地集中精力抓好系统自身建设和为“三农”服务,努力建设成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进而成为农村现代流通的重要渠道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面向社会,实行全方位开放办社,通过组织开放,广泛吸收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和城乡合作经济组织加入联合社,或为其提供服务。通过产权开放,鼓励社有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品牌效应、占领市场、扩大购销、实现双赢为切入点,与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通过人才放开,广泛吸收优秀经营人才,招贤纳士,实行能人办社。通过经营放开,拓宽供销社的服务领域,使供销合作社成为全方位开放,为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公众服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合作经济组织。

(六)抢抓机遇,下大气力抓好项目建设,提高供销社核心竞争力。通过大力实施“以工兴社”战略,广泛引入社外其他经济组织的先进管理经验、吸收社外先进技术和资金,争取更多的能够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振兴供销社事业的产业化项目。要把项目建设当作实现“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程和主攻目标来抓,高度重视,争分夺秒,千方百计,抢抓机遇。要以夯实基础为目标、以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和商贸流通项目为重点,真正在全系统形成“项目兴社”的浓厚氛围和工作合力。利用五年的时间,全面增强壮大系统实力,建成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经济效益显着的项目,打造出供销社的效益支柱企业。

(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针对性的实施基层社改造,夯实供销社发展基础。基层供销社是供销社服务三农,沟通城乡物质、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必须彻底改变目前基层供销社基础差、功能弱、面貌旧的落后面貌,重新塑造起供销社在最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利用五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对全市基层社的改造任务,切实提高为农服务的实力。要坚持改革方向,坚持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坚持开放办社,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改造,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稳妥推进全市基层供销社改造建设。积极吸纳承认供销合作社章程,遵守合作制原则的各类合作积极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共同搭建为农服务平台。

五、“十二五”时期供销合作社发展和改革的重点项目

(一)大力促进日用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颁布的《日用品流通网络建设行业规范》要求,以县城为单位,以县区供销社为主导,在县城建立日用品超市有限公司和配送中心,在乡镇驻地、农村社区和重点大村建设直营店(超市),联合基层供销社大力发展村级加盟店(便民店),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以连锁配送、超市经营等新型业态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日用品现代经营服务体系。重点围绕壮大龙头公司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完善和提升配送中心物流、信息服务功能,扩大城区市场份额,基本占领农村市场,真正成为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十二五”期间,邹平、沾化两县基本达到上述目标;博兴、惠民两县全面完成乡镇直营店、便民店建设,村级配送率达到60%以上;阳信、无棣、滨城三县基本完成乡镇直营店、便民店建设,村级配送率达到50%以上。

(二)大力促进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农资经营服务网络建设要大力推进强强联合,加强对上游资源的掌控,建立持久稳定的化肥货源渠道;整合分散的农资网络资源,加强配送体系建设,有序发展系统内部的合作,进一步优化网络布局和质量;努力完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一体化服务为核心的营销体系,大力推广环保、质优的新型农资产品。通过重组、整合、新建等形式,实施县域配送中心对农户的化肥直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扩大化肥直供规模和增加农化服务内容,将农资经营和农业生产服务结合起来,形成现代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力争达到80%的市场份额。一是市供销社将在大村或人口密集的区域建立农资直供点,实现农资直供量的增加和面的扩大,达到减少供应环节、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目的,力争农资直供量达到4万吨。二是依托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探索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在农资经营基础较好、网络健全的县区社,加大措施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形成比较完整的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供销社“庄稼医院”、“专业合作社”、“测土配方施肥站”等组织的作用,指导农民安全、合理、有效用肥用药,全方位为农业服务。三是大力净化农资市场,改进经营方式。各县区供销社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工商、质检等部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行为;另一方面成立农资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内部监管,以信誉占领市场。为保证农资质量,全市供销社将大力推进“统一标识,统一进货,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六统一”经营模式,以有效地维护农资市场的秩序和农民的利益。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乡镇直营店29处,建设县级配送中心3处,乡镇级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11处,发展村级便家店520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体系。

(三)积极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紧密结合各县区合村并居工程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以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为依托,坚持“党委政府领导,供销社主办,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按照“三务一体”(村务、商务、服务),“三个结合”(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性服务)的要求,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建立和完善“三项制度”(组织上实行成员制、经营上实行配送制、服务上实行合作制),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健全运营机制,确保实现企业得发展、供销社树形象、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的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00个。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选准产品、示范种养、发展基地是做好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结合我市农民种养习惯和农村实际情况,选择覆盖面广、增值空间大或有地域特色的产品进行市场定位,做大做强或做出特色。围绕选定好的产品进行示范园建设,帮助农民利用现代农业实用技术,以产业化的标准、科学化的操作规程、生产出适销对路,收益高的农产品。在示范园成功的基础上。以专业合作社为组织形式,吸引农民加入,组建标准化规模生产基地,在产品商标注册、标准化控制、产品认证、包装策划上,对基地实施全方位服务和管理,做好基地的农产品直接与超市和商场对接,打造到市场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到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将以标准化农产品规模供应商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中,使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供销社基层组织的建设紧密结合,在建设农产品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供销社的发展壮大。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全市大宗和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解决单一农户“办”不了,政府“包”不了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引导和组织农民,采取资本联合、劳动联合、科技联合、销售联合等方式,创办专业协会、专业社等农合组织。依托优势项目和产业,通过资本运作,资源整合,大力培育和发展供销社自身的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龙头企业。发挥其信息、人才、网络优势,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签订单,利润返还等形式,建立起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到年,全市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到150个,在各乡镇村基地普遍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数量达到全市农户总数的10%以上,全市1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网络推向市场,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六)加快农村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供销社是融入“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在致力于建设新型经营服务体系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农村金融创新。必须将金融运作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活动结合起来,在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过程中推进融资活动,在建设经营服务体系中建设融资服务体系。按照“把握农村信用特点,依托生产经营合作,融入经营服务体系,自下而上逐步推进”的原则,由基层供销社依托专业合作社建立融资服务平台,将融资范围锁定在合作社以内、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和为合作社服务的经营体系的各个环节之间。按照决策者、知情者、利益相关者三者统一的原则,设置决策机构和决策程序。由骨干社员成立股东会,由股东会最终决策。保证资本充足率在20%以上。根据借款的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对借款的额度、保证的措施、自有资金的比例、过程的监督制订不同的管理规定。把握融资服务体系呈现出兼有信用合作和财务公司的业态,使筹措资金在农民社员之间、在为专业合作社服务的经营体系的各环节之间,实现高效运作,在若干基层社搭建融资服务平台的基础上,由县级供销社组织基层供销社之间的合作,搭建更大的服务平台。到年,全市供销社融资达到12亿元以上。

(七)依托骨干企业,构筑龙头带动型加工制造业集群。依托魏桥创业集团和渤海实业股份两大骨干企业多业经营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发展速度快的优势,供销工业企业可以为其提供生产配套或延伸其产业链条,形成围绕大企业的产业集群。积极支持魏桥创业集团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海洋化工、热电铝、纺织三大产业总投资100亿元的16个重点项目建设,使魏桥创业集团尽早实现“以棉纺产业为基础,热电为纽带,纺织产业和热电、铝相互支持”的产业格局目标,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沾化三棉、德利、双桥、广明实业等企业投资16亿元,在农产品深加工、铝业、化工助剂等领域开工建设7个项目,着力加快德利集团、双桥化工、农兴种业等供销棉花加工企业与两大骨干企业的对接,形成供销工业集群效应。

(八)提高供销纺织工业自我创新能力,走终端名牌振兴之路。纺织企业应以稳定现有纱锭数量,提高整个产业的利润率为思路进行产业整合。以魏桥为核心,推进配套协作,形成纺、织、染、后整理及家纺、服装加工一条龙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档、高支、精梳纱线和高档坯布,积极开发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大力发展家用和装饰用纺织品;着力创建最终产品拥有自主品牌,鼓励引导企业争创国际名牌、中国名牌、名牌和出口名牌,加快产品延伸和产业升级,提升现有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水平,打造具有滨州特色的中国家纺名城。

相关栏目更多

社务工作

相关期刊更多

武汉建设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市建设委员会

涉外税务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

武汉轻工设计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友情链接